黎晓新带领团队为早产儿做手术。(资料图)
宝宝健康平安出生是每对父母最大的心愿,可有些小家伙太“心急”,没足月就着急出来了。不少早产儿爸妈觉得,孩子出了保温箱就可以松一口气。然而在眼科领域,需要警惕一种发生于低体重早产儿的疾病——早产儿视网膜病变(ROP)。
发病率高
(相关资料图)
可致视网膜脱离 严重者甚至失明
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、眼底病专家黎晓新教授介绍,婴儿眼睛的血管在母亲怀孕16周左右开始发育,大约在怀孕第34周时,眼内的血管发育到足以使视网膜有良好的血液供应。早产儿的胎龄越小,视网膜血管发育越不完善,早产儿眼睛的血管未成熟,易受如新生儿窒息、吸氧、感染、动脉导管未闭、输血、应用激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异常生长。
ROP就是一种发生于低体重早产儿正在发育视网膜的异常病变,它可能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,病情严重的还会引起新生儿严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,是目前儿童致盲的首要原因,也是国际上公认的需要做筛查的新生儿眼底疾病。
提前筛查
及时中止病变 视力能正常发育
早产儿视网膜病变(ROP)的病因较复杂,根本原因是早产和低体重,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60%-80%,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20%-40%,高浓度的氧气吸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。此外,还有遗传、感染、酸中毒、贫血等多种影响因素。
黎晓新解释,ROP共分为5期,3期以前的病变,如及时进行治疗可中止病变的进展,宝宝的视力能正常发育。进展到4期,视力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;进入5期后,手术的成功率低,只能保留光感。
黎晓新提醒,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以筛查出来。通常,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发生在出生后4周-6周,这也是筛查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时期。若经筛查无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,每两周随访一次以关注眼睛的发育状况;若诊断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则要每周检查一次;对于病症明显的患儿,就要进行相应方式的治疗。目前,一般通过激光、冷冻治疗、眼内注射药物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该病。
建防治网
层层把关 将病变“扼杀在摇篮”
2016年以来,厦门眼科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广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及治疗”项目,除了引进新生儿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,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外,总院长黎晓新作为儿童眼底病防治的专家,曾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《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》。在黎晓新的带领下,厦门眼科中心专门成立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学组,建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网,对早产儿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和早期干预治疗。经过层层把关,最终将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”扼杀在摇篮里。
(厦门晚报记者 匡惟 通讯员 芳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