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热点 > >正文
如何做好医学科普传播

时间:2023-08-09 12:42:35   来源:央广网

“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。”近日,由河南省财政厅、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命名的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袁宇工作室,通过一年来的调研和实践,总结出关于如何做好医学科普传播的调研报告。该报告以医学科普信息传播形式与途径展开,强调如何提高其传播有效性的“三个坚持”,从“概念”到“场景”的转变,以及通过7个方面分别分享如何进行医学科普传播的实践经验等。


【资料图】

信息传播形式与途径

信息传播的四种形式有:文字、图像、声音、视频。健康科普传播采用其中一种或多种形式,比如讲座、文章、漫画、视频、音频等。

信息传播途径有:自媒体、医疗平台媒体、政府平台媒体、社会平台媒体。

总的原则:群众在哪里,健康科普就做到哪里。

如何提高医学科普有效性

首先“三个坚持”:

1、坚持服务人民。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、增进人民身体健康为出发点,以公众健康需求为导向,增加权威健康科普知识供给,扩大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覆盖面,为人民群众准确查询和获取健康科普知识提供便利,提升意识与素养。

2、坚持科学准确。提升健康信息的质量,发挥健康科普专家的作用,遏制虚假健康信息,净化健康科普知识传播环境,保证内容的科学性。

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,传播门槛的降低,健康传播面临着谣言频发、伪健康信息泛滥 、健康传播的合法性等问题。为确保内容的科学性、信息的严谨性和权威性,引入专家审核机制,同时把专家背书前台化,让观众知晓内容从何而来,知道循证和出处。比如“中国科协科普辟谣平台专家”就是确保传播内容科学性的举措之一。

3、坚持公益普惠。健康科普知识的发布与传播应当坚持公益性原则,生产、发布和传播符合目标人群特点、文化水平和阅读习惯的健康科普知识,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的健康科普知识。

其次从“概念”到“场景”的转变

目前处于场景传播时代。直播带货、短视频等都要考虑场景,它包括空间与环境、用户实时状态、用户生活惯性、移动社交媒体等要素。

科普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受众的饮食习惯、健康状况、医疗信息以及受众在网上搜索过的健康科普内容、家庭住址、社交行为、在社交媒体中有过的评论、参与话题等等,将受众的数据全部抓取、储存、合成并分析,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内容推送,提供个性化服务。未来将广泛借力新媒介技术,比如微博增加全景式图片功能,使图片从平面走向立体,给受众带来更生动的视觉体验,移动媒体使用定位系统、可穿戴设备等智能技术。新兴媒体产品所具有的“视觉化”“故事化”和“场景化”特点则充分满足受众的视觉喜好、细节习惯和情感诉求,有利于从多层次、多视角、宽领域进行内容表达,促进受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,进而有效提升传统媒体的影响力。

在充分利用场景发展趋势,加强应用空间信息与服务共享的同时,也面临社交媒体对用户信息的收集程度和安全管理问题。

如何做好医学科普传播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:

(一)话题的选择和切入方式

1、 贴近日常、贴近生活中常见的话题

比如“高血压”是一个常见的话题,我们量血压时听到“咚哒咚哒”的脉搏声,宛如一曲悠扬的歌伴随我们一生,就写了这样一篇科普:“一生一世一首歌,倾情问压,欲说还休?”除了推文的题目引起大众的兴趣外,可以用“故事”或者说“病例”或者说“情景”导入的方式,引起读者的兴趣,然后开始讲述高血压的防治知识。比如“3.3亿高血压人群有你吗?”这篇推文应用了直接提问法,切入关于高血压知识的话题,“高血压服药有讲究?”一文讲述了血压的双峰双谷现象,据此建议服用高血压药物的最佳时间。“人生遇见高血压”一文题目开门见山、言简意赅。

2、紧跟社会热点,推送应急科普

比如疫情期间,在某电视台直播:无创机械通气在CCU(冠心病重症监护室)的应用,直播观看人数达到4.89万。获得了河南省委宣传部、河南省科协的表彰。

3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

写科普要用心用情。在写“心绞痛、心肌梗死发作如何自救”“杀手来临,你如何逃生”这篇科普的时候除了告诉大家自救时要掌握的医学知识,专门提到:保持门不上锁!

(二)充分考虑受众对象

首先考虑受众对象是医务工作者、普通百姓、亚健康人群、患者还是家属?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科学研究、健康知识储备、养生保健、还是求医问药?其次还要考虑受众的年龄、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。

碎片化时代、快节奏生活,短视频、抖音、快手或者微信成为年轻人之间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。科普就需要从标题设计、内容呈现形式、表达方式和措辞上入手,迎合当下年轻人不同于传统的媒介使用习惯和阅读偏好,比如网络流行语、搞笑剧情、俏皮情话、段子,15—30秒左右的短视频、音频等,旨在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言简意赅地阐明知识点。

中年人有文化、有思路,纸质版的科普宣传材料不可或缺,他们可能要带回家里反复看一看。可以考虑制作一些应知应会类的科普读物,比如心肺复苏、窒息的抢救等等。

对于村里的或者社区里的老大妈、老大爷,传统的传播途径有报纸、电视、收音机、社区或者村里的大喇叭。可以让他们聚集到离家较近的室外或者室内的地方,比如志愿者服务站等场所,老人最好有家人的陪伴或者志愿者帮助。有时候也可能还需要准备一些小小的或者实用的纪念品来鼓励他们。这时候,在现场做通俗易懂的讲解,或者说答疑解惑就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和方式。

(三)寓教于乐,提高趣味性

将严肃枯燥的科普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,喜闻乐见的形式。比如袁宇工作室曾经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的五大处方用“绒花”主题曲谱写,拍成视频。还有医务人员把心肺复苏技能用地方戏比如豫剧来呈现。

(四)线上线下互动

线上有“需求式互动”“板块式互动”,上传视频后开放评论区和后台,了解受众反馈,针对性更强地回答受众提出来的问题。

线下可以有沉浸式体验互动 ,打造成年轻人潮流玩乐的场景,打破枯燥刻板的科普风格,打造活泼、生动、交互的氛围。

(五)充分利用各地科技馆、大篷车

各地科技馆、大篷车多年来在培养青少年科技素养上凸显了成效,今后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科普兴趣,为我们的未来储备科普人才。

(六)科普网站、公众号等平台定时定点进行微信推送

微信凭借其庞大的受众群体、便捷的社交属性及广泛的影响力已成为健康传播的主要平台。需要建立合理、稳定的信息推送规律,如每周推送一次,确保维持适当的活跃度,不被用户所遗忘。

(七)科普平台根据科普宣教内容做好标签设置,让受众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料。

“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民小康。”目前我国的医学科普与社会进步、科技发展、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还不匹配,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科普的诉求,还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、科普工作者共同努力,携手同心,争取早日实现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》提出的目标。(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袁宇工作室 袁宇)

标签:

精心推荐